bunbun 發表於 2014-3-7 08:15:02

【網投】Pacing 前段、後段 - 蔡東豪 想跑快,先跑慢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financeestate/art/20140307/18648444
蘋果日報
2014-03-07

毅行出哲學:想跑快,先跑慢        

對於長跑新手,最難掌握的技巧是pacing。Pacing是一場生理和心理大搏鬥,長跑新手傾向心急,心理通常比生理進取,總是認為自己跑得不夠快,容易超越身體能負荷的消耗水平,最後後勁不繼。根據我不甚科學的調查,九成馬拉松參賽者前段跑得快過後段。

對我來說,長跑是門深奧學問,因它存在很多矛盾,其中一個是,長跑者想跑得快,先要跑得慢。又快又慢,這矛盾玩死人。跑得慢不是指速度慢,而是慢過自己認為應該要跑的速度,因為長跑者容易墮入跑得太快的陷阱。長跑者提醒自己,跑得慢過自己想跑的速度,多數不會錯。

「想跑快,先跑慢」這矛盾有科學基礎:跑得快過身體能負荷的消耗水平,身體會製造例如乳酸的廢物,這些廢物在雙腿累積起來,舉步難跑。

另外,跑步是關於消耗能量,跑得太快,過早耗掉能量,後段能量乾塘,變成一個捱字。跑得過慢當然也是一個問題,特別是對於頂級長跑者,過了終點發現仍有大量精力,代表比賽時應可去得更盡。不過,跑得慢對大部份長跑者,也不會是問題。

Pacing可以學,我認為關鍵是經驗。經驗是一件非常客觀的東西,未做過和做過,做過十次和做過一百次,之間存在明顯分別。有時pacing做得不好,事後埋怨自己:幾十歲人,仍沉不住氣。想深一層,雖然我年齡幾十歲,但跑齡不足五年,這樣淺的經驗,未必能有效掌握pacing玄妙之處。

以我為例,每年冬季參加一兩次馬拉松,加上賽前兩三課長課,所謂長跑,其實一年做三四次。這種經驗模式有問題,致命之處是不夠深刻,今次遇到甚麼問題,分析過後,隔成年才可運用在真實環境中,到時所謂經驗拋諸腦後。我現在問自己,對上兩次馬拉松,出了甚麼問題,答案相當模糊,好像是前段跑得太快,又好像是賽前睡得不好……

可先訂下前半段目標時間

對於一個無甚經驗的長跑者,我的馬拉松策略是,賽前先訂下前半路程的目標時間,當腦袋還清醒時,集中精神,緊守pacing,希望能在預定時間完成前半段。

然後,再視乎身體狀況,下半段由感覺去話事,感覺暢順的話,就暢順的跑下去。這方法不好之處是,馬拉松半段也很長,很多事情,特別是不如意事情,總是在憑感覺的下半段出現。

購買基金,一定需聲明,過往表現不反映將來表現。長跑跟買基金相反,過往經驗就是長跑者pacing的真實數據。怎樣的pacing,怎樣的結果,一次不信邪,再來一次,一次加一次,我相信我總會記得,因為我仍在跑,仍在累積經驗。

蔡東豪

TerenceLeung 發表於 2014-3-7 11:39:03

今年係第一次全馬, 前後段相差14秒 :victory::victory:

Glad222 發表於 2014-3-9 21:50:18

今日長課
前後段
每k相差成分半鐘,無奈

BernieLeung 發表於 2014-3-19 11:19:51

獲益良多

missredredhead 發表於 2014-9-7 16:06:19

Thanks for sharing, good article hgftk_05fghfh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網投】Pacing 前段、後段 - 蔡東豪 想跑快,先跑慢

香港長跑網